对话“脂肪粒”
一位年轻女孩走进诊室:“医生,您好!”
医生:“你哪里不舒服?”
女孩(指指自己的眼睛):“眼睛周围很多一粒粒的东西,不痛不痒,就是很难看。”
医生:“哦,我看看。”医生站了起来,把女孩领到窗口光线明亮之处。
在医生仔细观察时,女孩指着眼睛周围的皮肤说:“您看这些颗粒,人家说是脂肪粒,很不好看。”
医生:“你这些一粒粒的小疹子,出现时间有多久了?”
女孩:“不记得了,好像从初中开始就有,这几年越来越多。开始我没理会它,渐渐觉得难看,就用针挑,用手挤。后来听朋友说是粉刺、暗疮,于是又擦粉刺膏,但一点作用都没有。”
医生:“因为这些不是暗疮,擦暗疮药当然用处不大。”
女孩苦恼地说:“很气人的,虽然用针能把它挑出来,却不能治本。现在我都大学三年级了,这些疹子还是越来越多。我明年就要毕业,要找工作了,得化妆,可我都不敢涂睫毛膏或眼影。这怎么办呀?我本人也不胖,为什么会长那么多脂肪粒呢?”
医生:“呵,不用担心,你脸上的疹子只是粟丘疹。”
女孩有些不解:“粟丘疹?我听人说是脂肪粒呀。”
医生道:“许多人把粟丘疹当做脂肪粒,其实两者不能混为一谈。你这种情况很常见,皮肤科门诊每天都遇到许多因粟丘疹来就诊的人。粟丘疹不影响健康,只影响外貌。”
女孩:“影响外貌对我来说,比患病更严重。我怎么才能去掉这些疹子呢?”
医生:“放心,一会儿我让护士帮你用针挑。”
护士仔细耐心地帮女孩挑出恼人的粒粒,几个疗程后,这些疹子基本消失。半年后病人再复诊,脸部基本没有疹子了。
粟丘疹,“白色”恐怖
粟丘疹也被称为“白色痤疮”,是一种起源于表皮或皮肤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,一种良性的皮肤肿瘤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新生儿亦可发生,男女发病机会均等。
粟丘疹一般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。原发性多自新生儿开始,由未发育的皮脂腺形成,可自行消退。继发性多见于青春发育期后,常在炎症发生后,例如日光照射、擦伤等外伤、面部炎症性皮肤病等。皮损多数呈乳白色或黄色、针头至米粒大小的坚实丘疹,顶端尖圆,覆以极薄的表皮,有些半透明的感觉,就像米粒埋于表皮内。常见于眼睑周围、面颊、额部、外耳、包皮与阴囊、小阴唇内侧。婴儿多局限于眼睑及颞部。继发于皮肤炎症者,尚可分布于耳廓、手背、前臂等皮肤受损处。疏散分布,数目常较多,无自觉症状。发展缓慢,持续多年,最后自行脱落,无瘢痕形成。若自行挑破,可有皮脂样物质排出。
还有人以为粟丘疹是粉刺。其实,粟丘疹与粉刺或暗疮差别很大,后者主要是毛囊、皮脂腺上皮角化及炎症,从而导致一系列独特的症状。最早期的白头粉刺即封闭性粉刺,也有其特点,表现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型丘疹,质地较柔软,针尖大小,夹杂有黑头粉刺甚至炎性丘疹。粟丘疹与粉刺可同时存在,因此,更需仔细辨别。
针挑粟丘疹,注意消毒
治疗一般用针挑法,即在常规消毒后,用无菌针头挑破丘疹表面的皮肤,再挑出白色颗粒即可。疗效多数较理想,无须再用其他方法。若反复发作,再次挑出即可。治疗时注意消毒,勿挑得太深。若自行挑除有困难,或不能保证彻底消毒,可由医护人员来治疗。因病变仅局限于表皮,一般愈后无痕迹。
有些人认为,粟丘疹是涂抹化妆品或护肤品引起的。这可冤枉了化妆品或护肤品。化妆品与护肤品可能会导致毛囊、皮脂腺阻塞或粉刺等,但与粟丘疹关系不甚明显,除非造成表皮损伤而继发粟丘疹。因为粟丘疹是一种囊肿改变,与上皮角化关系不大,皮肤日常护理如去角质等,对其作用也不大。